HEADER_START
HEADER_END
头条 > 健 康 > 正文

感冒后出现耳朵痛?警惕中耳炎

2022-04-20.天天养生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然而大多数人对中耳炎的了解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只有耳朵流脓了才是得了中耳炎。


其实不然,耳朵流脓只是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之一。还有以下这些症状↓↓↓


中耳炎主要症状


1、听力减退:


听力下降、自听增强。表现为转动头部可时而改善,时而堵塞。如只有一耳患病,可能长期不被察觉。


2、耳痛:


急性者中耳炎会有持续性隐隐耳痛或时而抽痛,慢性中耳炎患者耳痛则不明显。本病或伴有耳内闭塞或闷胀感,按压耳屏可暂时减轻。




3、耳鸣:


多为低调间歇性,如“劈啪”声,嗡嗡声及流水声等。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水声


感冒后最容易引发!


病毒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咽鼓管功能不良及其他环境或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中耳炎。


很多人有这种体验,感冒用力擤鼻或者坐飞机后、有慢性鼻窦炎的病史、小儿鼻塞流涕后,出现耳朵不适,耳朵闷堵感,听力下降,听别人说话感觉声音变小了等,这些情况下需要警惕中耳炎。




耳朵、鼻子和咽喉其实是相通的,人体感冒后,鼻腔黏膜会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加,容易堵塞咽鼓管,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或病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从而引发中耳炎。

感冒后出现急性中耳炎的耳部症状时,应当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切勿马虎大意耽误诊治的时间,医生通过耳鼻喉专科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及时治疗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但患者防治中耳炎存在诸多误区,往往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中耳炎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流脓就不是中耳炎


并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脓症状。


比如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


经常只有耳闷、听力下降等表现,所以,常被漏诊、误诊。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是分泌性中耳炎高发期。而且儿童经常无法准确描述症状,更易延误治疗。


家长若发现孩子看电视时将声音开的过响,或在与人交谈时要求别人再大一点,一定要提高警惕。


误区二:耳道出水、流脓肯定是中耳炎


其实,耳道出水、流脓的原因很多。


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状。比如外耳道炎,有时可表现为耳道出水,如果伴有细菌感染,还会流脓。


治疗这些疾病所用的药物是有差别的,有时甚至是疗效相反的。


所以,耳朵出水、流脓一定要到医院检查,不要随便自行买滴耳药使用,以免用错了药加重病情。


误区三:治疗中耳炎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治疗中耳炎的方法有很多,并非吃吃抗生素那么简单。


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进行治疗,可选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


急性中耳炎者除了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需要用专门的滴耳剂;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发作的患者、胆脂瘤型中耳炎者应尽早手术。


误区四:中耳炎屡治屡发,无法根治


部分中耳炎是可以根治的。


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切底清楚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续发了炎症。


随着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完全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目的。


预防中耳炎,注意生活细节


戒除掏耳朵的习惯: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黏膜及鼓膜,引起炎症波及中耳。




洗头、洗澡防止水流入耳内:污水的浸泡加上耵聍的刺激,可能引发中耳炎,若原来鼓膜有穿孔者,水入耳内可引起中耳炎的复发。


夏季游泳前需做体格检查:有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疾病者,必须在治好之后才宜游泳。


擤鼻时两侧鼻子交替擤,不可用力同时擤。


母亲给婴幼儿哺乳时要取坐位,尽量不要躺着喂,以免溢奶和吐奶引起中耳炎。


预防感冒,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积极治疗临近器官的疾病。


一旦出现耳部不适,及时于医院就诊,进行耳部相关检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口耳鼻喉医院,《中耳炎的危害及并发症中耳炎的治疗方法》,2022-04-18
[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服务号,《全国爱耳日丨耳堵耳闷,谨防中耳炎》,2021-03-03
[3] 云南省中医医院,《感冒后出现耳朵疼——警惕中耳炎!》,2021-09-30





文章标签
FOOTER_STARTFOOTER_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