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谣言主题,最为常见的分别是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
背后的谣言制造者深知人们关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爱国等心理,于是“别吃了!吃了猪肉的已经中毒”“某某地孩子又被抢了”“不转不是中国人”等屡禁不止,愈传愈烈。
其中,健康养生类是谣言的重灾区。
健康养生谣言披着“关怀”外衣,从关心、提醒的角度出发,也被称为“关怀式”谣言。
之所以在中老年人群中广泛传播,正是抓住老人“宁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沟通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并且养生健康类谣言不易受到公安部门打击。
养生谣言长这样
是你经常转发的吗?
1. 耸人听闻的标题,刺激性语言
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
于是,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就经常流传一些诸如“××有害,千万别吃”等所谓科普文章,声称各种食物不是“有毒”就是“致癌”。
很多人往往会作为善意提醒,大量转发给亲朋好友。
而这类食品安全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2. 借助名人、权威机构、外国研究
老百姓所熟知的名人、国家的权威机构/媒体、以及一些先进的欧美发达国家,常常为谣言所用。
打着具体某个名人,某个权威机构、某国的旗号,利用大众的普遍认知,“有鼻子有眼”把谣言“包装”地跟真的似的。
3. 旧闻翻炒,刻意抹黑
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以此达到相互转发、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例如,前不久一段声称地沟油被某食用油企业回收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和新闻客户端持续发酵。
经证实,该视频来源于3年前的一则不实报道,纯属子虚乌有。经过恶意加工,又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大肆传播、转发、扩散,极具煽动性。
尤其每到食用油的销售旺季,类似的攻击谣言就沉渣泛起。
吉林省本次疫情传播链条清晰,为黑龙江省望奎县无症状感染者输入吉林省后引发本地传播
在这样的大气候大环境下,如何吃好喝好“晒好”才能养生防毒抗病呢?
天气逐渐变冷,每到这个时候,一些与冬天有关的谣言又出来扰乱视听了。事实上,一些冬
8月20日,一段男子抱摔幼童的视频在网上迅速引起热议。短短7秒内,该男子两次重重
揪出谣言,推荐微信官方利器1.小程序微信辟谣助手推荐指数“微信辟谣助手”是微信于
下载众安APP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