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切实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特别是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等重点人群的自我保护能力,现就相关风险提示如下:
一、重点关注易感人群,筑牢家庭防诈防线
老年人、青少年等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防骗意识较弱,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家人应主动关心、耐心沟通,及时向其普及常见诈骗手法(如“养老投资”“保健品推销”“助学贷款诈骗”“游戏账号交易陷阱”等),提醒其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建议帮助老年人设置手机骚扰拦截功能,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并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二、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切断诈骗信息源头
切勿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关键信息;谨慎处理快递单、车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物品;不随意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或授权可疑APP获取通讯录、位置等权限。如发现个人信息泄露,应及时采取更改密码、冻结账户等措施,必要时报警求助。
三、守护财产安全,牢记“三不一多”原则
面对可疑情况,务必保持冷静:不轻信(陌生来电、高利诱惑)、不透露(个人信息、账户密码)、不转账(至陌生账户或所谓“安全账户”),多核实(通过官方渠道核实身份及事件真伪)。若遇到声称“中奖”“退款”“涉嫌犯罪”等话术,应立即联系家人或拨打反诈专线咨询。
四、主动学习防骗知识,提升全民反诈“免疫力”
建议公众通过关注公安机关、金融机构发布的典型案例和防骗指南,了解最新诈骗套路(如AI换脸、虚假投资平台等新型手段)。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组织的反诈宣传活动,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预警功能,共同营造全社会反诈防骗的良好氛围。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请广大群众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好自身与家人的财产安全,如遇诈骗请立即保存证据并拨打110报警。
特此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