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_STARTHEADER_END“高收益”背后的诚信陷阱——一起非法跨境证券投资案件的警示
2025-09-09.保险课堂
一、案例回放
2024年3月,投资者W女士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某“境外私募机构”发布的宣传海报:“美元债年化18%,保本保息,名额仅限前100名!”
W女士心动后,通过海报二维码加入“境外投资VIP群”。群主自称“华尔街海归”,每天在群内发布“海外打新”盈利截图,并强调“资金走个人购汇分拆通道,绝对安全”。W女士累计向群主提供的5个境内私人账户转入人民币120万元,再由对方“统一换汇”至境外某不知名券商。
2024年7月,该群突然解散,所谓“境外券商”官网无法打开,客服失联。W女士报案后方知,其资金早在出境当日即被转入多个境外博彩账户,追回无望。
公安机关侦查发现:
1、运营微信群的“私募机构”并未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境外证券投资顾问牌照;
2、资金出境方式系通过多人分拆购汇,已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条例》;
3、宣传中“保本保息”属虚假承诺,构成欺诈。
二、风险提示
1、境内个人未经批准不得直接买卖境外证券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办法》(QDII制度)是目前我国居民参与境外证券投资的唯一合规渠道。任何“个人直投”“境外私募直招”均属非法。
2、分拆购汇、地下钱庄=违法
《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以分拆等方式逃避限额管理的,可处以逃汇金额30%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保本保息”与“高收益”同时出现必是骗局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除存款、国债外,任何投资不得承诺保本保息。境外证券本身受汇率、地缘政治等多重风险影响,年化18%以上的宣传已违背基本金融规律。
三、诚信文化宣导
本案例中,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投资者对“高收益”的贪欲和对合规路径的不了解。作为保险从业人员,我们提醒广大消费者:
1、诚实是契约的基石
投保时如实告知、投资时走合法渠道,都是诚信守约的具体表现。任何“绕开监管”“打擦边球”的做法,最终损害的是自身利益。
2、守信是最好的风险缓释
坚持通过持牌金融机构、使用本人真实身份、接受风险测评,看似“麻烦”,实则是对自身权益的最大保护。
3、发现违法线索及时举报
若遇到微信群、短视频号以“境外高收益”名义招揽投资者,可拨打12386中国证监会热线或向当地外汇局举报,共同净化市场环境。
四、合规小贴士
• 查询资质:登录中国证监会官网“合法机构名录”栏目,核查境外证券销售机构是否具备QDII或投顾资格。
• 资金出境:个人年度购汇限额5万美元,且须填写真实用途,不得用于境外买房、证券投资等尚未开放的资本项目。
• 合同留痕:所有投资必须签订中文合同,保留银行转账、聊天记录等证据,切勿使用现金或向私人账户汇款。
• 先学后投:关注“国家反诈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每周学习一个金融知识,提升识骗防骗能力。
FOOTER_STARTFOOTER_END